找到相关内容340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

    烦恼可以分为四层:第一是根本烦恼,第二是小烦恼,第三是中烦恼,第四是大烦恼。根本烦恼是除了三毒以外又加“慢”、“疑”,‘不正见”。但是痴即是“不知”,而不正知是错误的知.疑是决定的知。此二都是由于不知,可以说是痴的类分。慢是与贪嗔有关连的。小烦恼有十种:是忿,恨,恼,嫉,害,骄,悭,谄,诳,覆 前五种是嗔的枝条,次二种是贪的枝条,后三种是痴的枝条。忿是当时对境的嗔心;恨是忿的相续不舍;恼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01357299.html
  • 周叔迦: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

    烦恼可以分为四层:第一是根本烦恼,第二是小烦恼,第三是中烦恼,第四是大烦恼。根本烦恼是除了三毒以外又加“慢”、“疑”,‘不正见”。但是痴即是“不知”,而不正知是错误的知.疑是决定的知。此二都是由于不知,可以说是痴的类分。慢是与贪嗔有关连的。小烦恼有十种:是忿,恨,恼,嫉,害,骄,悭,谄,诳,覆 前五种是嗔的枝条,次二种是贪的枝条,后三种是痴的枝条。忿是当时对境的嗔心;恨是忿的相续不舍;恼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3364540.html
  • 集谛

    (一)集谛总相  集是招集义,即招感集起苦果的因;包括一切烦恼,和烦恼增上所生诸业,俱说名集谛。集为什么是苦的因呢?由此烦恼及有漏业集起生死苦故。但佛陀在经中,最胜义唯说爱为集谛。最胜是遍行义,由...烦恼、[5]缠、[6]暴流、[7]辄、[8]取、[9]系、[10]盖、[11]株杌、[12]垢、[13]常害、[14]箭、[15]所有、[16]根、[17]恶行、[18]漏、[19]匮、[20]烧、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942968.html
  • 佛教徒应持有的修养

    ;中刻画了五十一心所,也就是五十一种心理现象,有好的,也有不好的。此处专说这五十一心所中六个根本烦恼和二十个烦恼,单就六个根本烦恼--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等。其中贪嗔痴为众生堕落的根本因素,也...存在,执于非理之见;戒取,自作聪明,妄执邪戒以为正戒。以上六种为根本烦恼,所谓根本者,坚固不拔,盖一念无明,众生人人即有所染,而不能自制、转化、却染,岂不是可怜之至!   另二十个烦恼,常随转于众生...

    乐崇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04557331.html
  • 《八识规矩颂》浅解

    十一个:即信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勤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 四、 中烦恼二个:即无惭、无愧。 五、 大烦恼八个:即掉举、昏沉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。 六、 根本烦恼...动了一念,不是动在善边。就是动在恶边,若动在善边,就与五识相应之故。 中烦恼“无惭、无愧”二心所和大烦恼“掉举”等八心所,唯是恶心所。五识若偶动一...

    张秉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858264.html
  • 百法别释

    它为诸识根本所依,故又名本识。它是有情根身之执受者,即为有情生命之根本。它持种能生诸识,又为有情心灵的源泉。   二、心所有法五十一种:于中又分五遍行、五别境、十一善法、六根本烦恼、二十烦恼烦恼中又分大八、中二、小烦恼十、四不定。   1五遍行诸识起时,无论何界何地,善染无记,皆俱有彼,名为遍行,即是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五种心所。《成唯识论》云:“触能令心、心所有法触境为性,受、想、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647993.html
  •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浅解

    ,分为六位:一遍行有五,二别境有五,三善有十一,四烦恼有六,五烦恼有二十,六不定有四。”   心所有法,亦名心数,它与心相应,如臣随王,如仆随主,故名心所。心所有法有甚多,今举相用最...等无益苦行。执以为最殊胜出世正因。五邪见。邪见即知见不正。诸如不信正法,谤无因果,以及不属于前面四种的一切邪执,皆此邪见所摄。以上六种烦恼,属根本烦恼。   “五、烦恼二十者:一忿,二...

    张秉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758263.html
  • 色心诸法之分析(2)

    ,一切有情同依五蕴、五蕴既同何以又有善恶之殊,圣凡之别:答:此二问应知善染根本。  所谓善染根本者,即五位百法中善法与烦恼烦恼是也。如上所说信、惭、愧、无贪,无嗔等自他俱利、二世俱利性离愆拨胜过恶故、名之为善法。贪嗔痴等、根本烦恼自性垢〓、性不安静、自恼恼他生诸过失,名为烦恼。无渐无愧,忿恨覆等,不信懈怠等,或是根本烦恼分位,或是彼〓流故,名烦恼。此诸烦恼即名为染。染谓染〓、性不清净;染著世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2467629.html
  • 关于佛教的认识论

    根本烦恼”所起的小、中、大三种“烦恼”。由痴与瞋引起的“忿、恨、恼、嫉、害”,由痴与贪引起“覆、悭、诳、诌、娇”,此十种自类各个别而起,范围狭小,名“小烦恼”。由贪、瞋、痴三毒炽盛,引起不顾自己人格而作不善的“无惭”和不怕他人耻笑而作不善的“无愧”。此二烦恼生起范围较宽,名“中烦恼”。由根本所引起,与善法中信相反的“不信”、与精进相反的“懈怠”、与不放逸相反的“放逸”、与无痴相反的“昏沉”、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1740264.html
  • 《安慧释》梵汉对照

      但由颠倒因,末那常染污。   善无记心中,常有我慢因。   正因为这些,   我痴等烦恼,如意,在九地。   虽然已在此总说,但不知是与自地相应,还是与他地相应,故说颂曰:   所生所系。   “所生”,即所生之处。“所系”,即与所生之界或所生之地相应,不与别界或别地相应,只与四烦恼相应吗?不。故说颂曰:   及余触等俱。 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0141361.html